讲课过程中,老师们将个人的思考和“双减”政策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作业设计的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从学情分析、作业目标、作业设计及讲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把提质、减负落实到作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做到了既突出理论又具有可操作性。
陈圆老师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作业设计“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复习,结合图形帮助学生区分这一性质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和判定进行解题。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知识考点的应用能力,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魅力,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郑佳文老师《一氧化碳》作业设计由基础题、提升题和选做题三部分组成。重在让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几种化学性质及用途,能够灵活应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化学实验探究问题,最终达到训练学生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态度与能力的目的。
粟梦群老师的《<透镜>作图》用书面作业和观察探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知识点,进一步理解光的折射。促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规律,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象出发,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求知的科学精神。
武芳琳老师的《西北地区》作业设计,针对学生在学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点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体现区域地理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通过作业练习,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杨成志老师的《种子的萌发》作业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和讲解的过程中,不但关注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重视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评价和创造,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呈现。通过小组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范叶鑫老师的作业设计以人教版九年级英语阅读文章Unit10 SectionB 2b的为文本,题目设计由易到难,题型多样,从简单的识记考查到理解运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并通过题干后的技巧提示,指导学生解题,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又给予学生解题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命题规律。选做题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减轻学困生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安娇娇老师的《历史解题“套路”探究》作业设计,按照“看—想—写—想—说—写”的过程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课堂张弛有度,思维活跃。强调转变学习方式,由记忆为主转向理解分析为主。学生因掌握规律而完成了作业,因完成作业而进行了愉悦分享。
吴代锴老师的《活出生命的精彩》作业设计及讲评,紧紧围绕“学生能够有热爱生命的表达,接纳勇于创造自己生命价值、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能力目标;认识到“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了解平凡的生命也时时创造伟大”的知识目标。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杨婷婷老师的《读诗绘意——古诗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作业设计旨在学一道题会一类题,针对诗歌本身具有跳跃性,讲究意境美这一特点,选定一首古诗,解决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从课内基础训练,到课外能力提升,完成题型变式迁移。